明年,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首次纳入碳市场。这是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开市以来的首次扩容。石油石化行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4%。在国内“双碳”目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多重压力下,石油石化行业纳入碳市场已提上日程,势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据业内人士估算,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超过10万亿,面对超级碳市场,石油石化企业有哪些风险,该做哪些准备呢?
多家水泥企业正为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准备。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行业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后发现,有四家水泥企业进入ESG强制披露名单,分别为海螺水泥(600586.SH)、华新水泥(600801.SH)、金隅集团(601992.SH)和天山股份(000877.SZ)。换句话说,这四家水泥企业要面临ESG报告强制披露和全国碳市场履约的“双重监管”。截至目前,四家企业都已100%披露2023年ESG报告。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我国零碳及近零碳工业园区约200个,占全国工业园区总数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这些园区通过多领域技术集成应用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结构转型,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经济增长极。
持续两周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终于在上月底落下了帷幕。缔约方认可了《巴黎协定》第6.4条机制下的两项碳信用标准,监督机构推进标准制定,确保机制运行,这标志着联合国管理下的全球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积极进展。
“水泥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13%,行业减排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12月17日,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在中国水泥协会主办、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协办的“水泥行业低碳发展”研讨会作出上述表述。水泥是应用范围广泛的大宗建材材料,行业碳排放量显著。在面临产能过剩、用能成本高企等挑战的同时,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也进入了倒计时,减碳需求紧迫。
本文对全球自愿碳市场机制的形成、运行模式以及现状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并重点介绍具有影响力的核证碳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GS)等6个体系,旨在促进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对中国而言,碳市场是一种兼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系统性、多维度的重大制度设计和工具创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和高碳的产业结构下,持续推动市场规模拓展,有序将重点高耗能行业全面纳入碳市场管控范围,对中国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能源转型和社会经济转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融入碳市场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CCUS技术逐渐成为各国推动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其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范围内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数量迅速增加,已超过了120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柯兵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中国在CCUS技术领域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比国际的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仍然面临成本高昂、有效商业模式欠缺、源汇匹配困难等多方面的挑战,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一篇大文章,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绿色金融,近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教授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体量大,转型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新板块活力显现,但我国绿色金融同时也面临着部分标准欠缺、产品创新可持续性有待加强、“漂绿”监管仍需强化等问题。李志青特别提到,在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方面,金融机构仍需下功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部分专门提到了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释放了什么信号?相比以前有哪些新增量?接下来在环保领域将如何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王遥指出,本次会议首次将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纳入议程,彰显了我国在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方面的新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