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扩围后,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计量检定校准、煤样化验检测、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碳市场培训教育等方面将释放大量需求,为相关第三方专业服务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月1日,国家标准《GB/T32151.25-202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针对酒类、食品等行业构建了覆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框架,标志着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管理迈入精细化阶段。
生态环境部近日就《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项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近日表示,非洲的自然资本被严重低估,外国企业在非洲购买碳信用额度的价格远低于欧洲等地,这阻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尽管加拿大政府为人们缴纳的碳税设置了退税机制,但仍引来诸多反对声音。加拿大新任总理卡尼在3月14日上任当天宣布,4月1日开始,加拿大联邦政府将正式取消消费者碳税。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全国碳市场扩围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以下简称注登机构)是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平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登记,提供交易结算等服务,高效支撑了全国碳市场各年度分配、履约工作,目前累计登记配额总量超240亿吨、清算金额超860亿元。
2025年4月1日,备受瞩目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首次扩围会催生出哪些绿色技术投资新风口?
近年来,绿色、低碳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高频词。它没有停留在与会嘉宾的倡议和展望中,而是由蓝图变为实景。除了“可触可感”的零碳场景,低碳科技遍布会场,源源不断供应绿能,悄无声息实现减排。
《方案》进一步明确管控范围。相应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对于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企业而言,纳入全国碳市场既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